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

【心得】《Matthias & Maxime/麥特與麥斯》電影心得

/微雷/ 這是第一次看多藍導演的電影作品,由多藍自編、自導、自演,連剪輯也自己來!台版的電影海報直接破題,這是關於麥特與麥斯以及被隱藏在攝影機後的吻。多藍在接受採訪時說到:「這不是同志電影,這是生活。我們從不會談論異性戀電影,『哦,我看了一部很棒的異性戀愛情電影』。對我來說,這不是同性戀的故事或愛情。從根本來說,我不認為兩位主角意識到這是同志愛情。這就是愛。」 想起我在18年寫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》的感想時提到:「靈魂是沒有性別。生理性別由染色體決定,而靈魂沒有絕對,每個人的靈魂都是自由的,你會純粹愛上某一個人的靈魂,而不是軀殼。」。從我的觀點,取向是需要經過探索及體驗,才會認知到自己的光譜,這可能是單一的顏色,也有可能是多種不同的顏色。 《麥特與麥斯》是由友情、親情、愛情、成長與探索所揉捏交織而成的故事。來到湖邊小屋渡假的一群好友,因好友妹妹拍攝短片的演員缺席,而開啟未察覺或體認到的深藏情感。然而,麥斯正在準備離開家鄉前往澳洲,工作平步青雲的麥特卻開始心不在焉。 很喜歡多藍的鏡頭語言,兩個主角在畫面中既是對比又是平衡的呈現,這個畫面呼應上一個畫面,畫面蘊藏許多巧思呈現角色之間情感的樣貌。在電影中「水」的元素,令我想到蔡明亮導演,水是渴求的象徵。以下是我的解讀,未察覺的慾望:看似一般的床,若不坐在上頭,不會知道那是水床。困惑的慾望:湖邊小屋的隔天清晨,在湖中游泳,用盡全力向前,上岸卻迷失方向。真實的慾望:在只有兩人的小屋中,雨不會突如其來,只是將會如何面對。 我對美好結局的故事是又愛又恨,過於美好即是虛幻,若不美好又缺少希望。人生充滿各種情緒,你會開心,你會難過,你會感受到從內心散發出情感及感覺,或是身體承受的疼痛。 我喜歡《麥特與麥斯》,因為這就是生活。

【心得】《The French Dispatch/法蘭西特派週報》電影心得

/有雷/ 法蘭西特派週報,一份雜誌,一則小品,三個故事與一篇訃聞,我會說這是一本藏著記憶氣味的小鎮風光。 現在進行的彩色畫面,如同閱讀文字的黑白畫面,在雜誌中穿插的彩頁,情緒高潮的彩色瞬間。看第一次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時眼花繚亂、再也無法吸收過多訊息到只能跟著節奏做出反應。第二次看的時候,會發現更多巧思細節,這就是Wes Anderson電影作品的魅力。讓人目不轉睛、順著流線思考,再荒誕的劇情都順理成章。我們看文章的時候,是不是也會在回頭重新閱讀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樂趣? 尚未出刊的雜誌,溺愛記者的主編正在審稿,任性地讓咖啡廳服務到家,印刷截稿的時間就要到了,但一篇都不能少。 第一篇:小品。記者親自帶領著我們進入小鎮―安威的過往與今日,騎著單車經過興建的商場工地、響起音樂的咖啡廳、高牆內的瘋人院、經常淹死人的河道、準備深夜槍戰的街頭。沒有華麗的包裝,只有真實風貌的小鎮。 第二篇,記者站在演講臺上,與觀眾分享監禁於瘋人院內畫家的崛起故事,耐力超越運動員的冷酷獄警,處於抓狂邊緣的畫商,終於聳立農田稻作中的溼壁畫。藝術的價值是被賦予,或是本身的存在。 第三篇,記者應該保持中立報導的學生革命運動,是舞臺劇也不是舞臺劇,面對刻意選擇的現況是否應該感到哀傷,修訂版的宣言及打字聲,已經寫了一千字,不許偷看。理想與現實的道路,是並存還是被吞噬。 第四篇,記者接受電視採訪,挑戰過目不忘卻回憶起舉辦在意圖使人迷路警局內的餐桌上奇遇,採訪傳說中的料理大廚,意外陷入父子情深的深夜警匪追逐。採訪的內容寫下了,在垃圾桶的紙團中。 訃聞,是主編也是雜誌的訃聞,由全體記者們共同編寫,今天有人生日,但沒人會吹熄蠟燭,在辦公室內不許哭。 藏在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中的氣味清晰可見,本不是用來保養皮膚的松節油,在床上與桌子邊緣的烤焦土司,藏在小蘿蔔中苦苦的鹽。 使用Vlog、學術演講、紀錄片、舞臺劇、電視採訪與漫畫等,多種不同媒體方式來呈現。運用熟悉的平行與垂直鏡頭,突發的手持畫面、進入迷幻環繞與定格畫面所結合而成電影體驗。 準備再看幾次。